新文老師網誌

藝術管理人出席藝術活動的多重感受
02 Aug 2013

對一個藝術管理人員來說,出席藝術活動(演出、展覽、講座等)可以是工作、調研、享受,或應酬。作為工作,藝術管理人在藝術活動中擔任核心的角色。通常我為非專業藝術管理學生佈置的第一個作業,便是要求他們出席一個演出或展覽,並按我的提示觀察、記錄台上台下和大堂的情況,藉此瞭解藝術管理人擔任的角色。 

 

相信大部分的藝術管理人都要在藝術活動「當值」,在演出後台負責藝術家的熱身出場事宜、或在台前負責觀眾和嘉賓的接待,所以出席演出時「一眼觀七」成為不少藝術管理人的習慣,即使不是因為公務出席演出也有此自然反應。Kennedy Centre CEO Michael Kaiser 自白,他不可能安坐在座位上觀賞一場演出,因為意識上擔心要即時處理危機。我在藝術節工作時,出席藝術節的活動大都是在觀眾後排站著觀賞,「坐不定」也是「職業病」!

 

除了「當值」,藝術管理人出席的不少藝術活動也可能與工作有關,例如合作夥伴或好友的演出/展覽。這是我們業界的「社交應酬」。還有為了選擇未來節目、調研取經而出席的活動。假如你是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審批員、康樂文化事務署的顧問、或其他公營私營藝術撥款機構的委員,你還有責任出席相關的演出以瞭解獲資助機構的情況。

 

大部分的藝術管理人選擇這個專業,都是因為對藝術有濃厚的興趣,所以因為個人的愛好也會出席不同的藝術活動,希望觀賞某藝術家的作品、某演出者的演繹、或許新穎的演出形式。我還是學生的時候已經很喜歡出席音樂活動,後來因為工作關係接觸更多的藝術形式,不斷的擴寬我的藝術趣味和視野。年青時熱愛觀賞「明星級藝術家/藝團」,近年更喜歡觀賞「小眾趣味」的活動,例如早期音樂、跨媒體、跨文化、觀眾擴展類的節目。 

 

年青時曾替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擔任「藝評人」一段短時間,並替IATC做過某年度本地樂評的總結,體會從事藝術評論工作需要高度集中觀賞和事前做充足的準備,雖然後來因為與藝術管理人的角色有所衝突而放棄,但發現對藝術管理人也是很好的鍛煉。對我後來設計課程也有影響。

 

早年我曾經關注究竟花去多少時間參與不屬於個人興趣、純粹因為「工作需要」的藝術活動。後來意識到根本不可能統計,因為很難分清楚,加上大部分工作需要而出席的藝術活動也是個人的喜好,接受了這是行業的特性,能把工作和愛好結合其實是很幸福的事情。

 

我出席最多演出的時候,應該是在香港藝術節工作。因選擇節目的需要,個人嘗試儘量對本地的藝術活動有第一身的瞭解。那時我往往同一個晚上出席兩個活動,看一個節目的上半場、另一個節目的下半場。因為一般只需要觀賞20分鐘,就知道那個節目的水準和是否值得考慮。我到愛丁堡 看愛丁堡藝術節和藝穗節的時候,曾經試過一天看7個節目。在藝術發展局工作時出席的藝術活動也比較多,因為資助的活動很多(雖然我在審批中的角色是中立的),工作和私人關係都免不了出席很多活動。 

 

我去年年底接受了兩項「義務工作」,分別出任民政事務局的藝術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和康樂文化事務署場地夥伴計劃委員會主席,促使我出席更多的演出。個人認為演出水準是任何藝術機構的關鍵之一,雖然量化指標(活動的數目、觀眾數目、財務指標等)也是衡量成績的重要因素。作為義務的委員,我們只能關注宏觀的、重要的課題,所以個人在有限的時間儘量多出席相關活動,以掌握演出水準和觀眾反應等第一手情況。

 

今年年初開始把出席的演出和性質記錄下來,最近統計了一下,發覺我在2013年上本年、6個月內出席了50場演出。我更把參與演出的性質和場次分門別類,因為對於我是很重要的「時間管理」。我知道平均每週只能出席兩個演出,如何在這個限制下,能夠兼顧個人的藝術興趣、調研取經、社交應酬、和不同公務的需要是一個挑戰。清楚理解資源限制(時間)和需要達到的目的(出席不同的性質的活動)後,在規劃時(不同時期確定出席那些演出)就更有依據,協助我選擇出席那些節目。 

 

誠然,現在出席藝術活動有點「壓力」,因時間所限有的時候需要放棄參與一些個人有興趣的活動。但還是「樂此不疲」,一方面能見證本地藝術家的水準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不時會碰上 令人感動的高水準演出或演出形式。只是因為大部分出席的演出屬於「公務」或「社交應酬」,一般不會半場離開, 成為一個「正常」的觀眾!

Thank you!
Your email is added to our list.